股票配资余额 湖北造特种机器人给核电站做“保健”
股票配资余额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许旷通讯员郑会燕左佩玉
如何确保核电站安全运行?近日,中核武汉核电运行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多款核工业特种机器人,有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墙上爬的,让人大开眼界。
核工业智能巡检机器人。(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当前,核电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不断提高,核电的安全需求也在不断提升。
“核电站作业环境复杂,很多特种作业需求必须借助特种机器人来完成。目前全国各大核电站关键设备的运维保障阶段,都能看到我们自主研发特种机器人和智能装备的影子。”3月25日,中核武汉先进院机器人团队项目主管肖可对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说。
据了解,用于核电站的工业机器人大致分为日常作业以及应急处置两大类,类型包括水下和陆上作业机器人。
核电取水涵管清淤机器人作业效果图。(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记者看到,研发人员打开电脑操作界面,形似小型坦克的核工业智能巡检机器人便自动抬升检测设备,在指定区域内灵活穿梭,依赖机器人顶部的“眼睛”实现数据采集和实时上传云端。
“机器人能到达工作人员无法到达的地方,为核电设备进行日常‘体检’,通过数据采集、图像识别、大数据分析和AI诊断技术,降低人工作业的失误风险,大幅提升巡检效率。”肖可说。
中核武汉致力于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努力实现自主化。水下浮游机器人、核应急探测处置机器人、核电取水涵管清淤机器人……中核武汉坚持以核工业特种机器人技术研究为核心,围绕核设施辐照、空间狭小、水下等特殊环境,陆续研制出40余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种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填补多项关键技术空白,相关产品已在国内各大电厂推广应用。
水下浮游机器人。(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肖可介绍,团队历时2年研发的水下高精度线激光三维扫描仪,针对核电水下零部件三维测量需求而开发,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该装置具有非接触、高精度、体积小的特点,可应用于核电水下主设备缺陷测量、变形测量等场景。
团队历时两年,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成功研发水下高精度线激光三维扫描仪。(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核电取水涵管清淤机器人,则针对核电站冷源取水涵管内壁海洋生物清理需求研制,通过清理机器人和收集机器人的多机协同作业,实现了密闭空间复杂环境下机器人代替人工作业。
“在狭窄密闭空间的环境中,清理作业对机器人的壁面接触柔顺度、路径保持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款机器人适用于核电站5米到6.8米直径的涵管,把原来10天的人工作业,缩短为4天的机器人自动化作业,可全面覆盖之前人工无法清理到的区域,大幅提高作业质量和效率。”肖可说。
目前,该团队正在研发的高水位堵板拆装机器人,突破了作业精度补偿和智能控制等多项核心技术,实现了核电站蒸发器在一次侧水室的辐照环境受限空间下高精度作业的机器人替代。
高水位堵板拆装机器人作业中。(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机器人作业时股票配资余额,如同在一个狭小空间中,依靠瘦小的个子,把一块大金属盘装到指定的位置,作业过程既不能撞到周围环境,又要做到又准又稳,该项工作对于保证核电站运维阶段的边界安全具有重要作用。”肖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