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资平台买卖股票 向最难处攻坚 在创新融合中发力
□ 李贵利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江苏要把握好挑大梁的着力点,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在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上勇争先,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走在前,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
苏州,被誉为“最强地级市”。2024年,苏州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67万亿元,排名全国第六,是当之无愧的经济大市。
苏州的经济实力,来源于其强大的工业体系和卓越的创新能力。踏上新的征途,苏州如何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如何以更强担当和实际行动落实好“挑大梁”的责任,在“勇争先”“走在前”“作示范”中当好排头兵?日前,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赶赴苏州,走进工业园区、科创企业、创投平台等,一探这座享誉全球的经济大市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的最新努力。
聚链成群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
挑大梁,需要经济强。经济强,首先要产业强。
近年来,苏州因地制宜,精心布局、大力打造“1030”产业体系,以“10个重点产业集群+30条重点产业链”为核心,形成了覆盖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赛道的立体化产业体系,重点推进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目前,苏州已有3个产业集群规模超过万亿元,分别是高端装备、电子信息和先进材料,构筑起了工业大市的底盘。
古城苏州,一面是千年的烟火,一面是创新的沃土。
从小桥流水的姑苏古城走进中新苏州工业园区,记者看到,城市风貌陡然一新,在蓝天碧水、春和景明的金鸡湖畔,一座座现代化的高楼林立,一处处工业厂房整齐排列。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面积只有278平方公里的苏州工业园区,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已经超过4000亿元,在全国229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中,连续九年综合排名全国第一。
苏州工业园区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的一个生动样板。过去30年,无数创业者、投资人等创新要素涌向这里,一个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迅猛崛起,一批批创新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工业园区从“姑苏城东、水田洼地”蝶变为“创新之城、非凡园区”,背后是创新发展的定力。
“一直以来,园区全力支持企业当创新主角,瞄准‘科技型中小企业一高新技术企业一瞪羚企业一独角兽企业一上市企业’梯队,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攻克‘卡脖子’难题,全面激发各类企业的创新。”园区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科创板上市第一股”华兴源创、“港股自动驾驶第一股”知行科技、国内“充电桩芯片第一股’东微半导体、“科创板车规芯片第一股”纳芯微、国内“纳米微球第一股”纳微科技、“辅助生殖基因检测第一股”贝康医疗、国内“RNA疗法第一股”圣诺医药……苏州工业园区里的这些企业,正在各自赛道快速崛起。
苏州华兴源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始创于2005年6月,已经成为行业领先的工业自动化测试设备与整线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走进华兴源创,首先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一句话——“勇攀科技的珠峰”。
“我们给科研攻关团队起名为珠峰小组,就是为了勇攀科技的珠峰,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华兴源创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他说,检测行业是一个高度定制化、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领域,要求企业必须具备全面的技术覆盖能力和深刻的行业理解。为此,华兴源创建立起了一支由高素质、高技能及跨学科的专业研发人员组成的团队,在光学、声学、电子、射频、机械、软件、智能化、自动化等多个领域均有深厚造诣。
培根固本引入创投界“耐心资本”
说到苏州,就想到生物医药;说到生物医药,就会想到苏州。
地处苏州工业园区星湖街218号的BioBAY(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是苏州的一个地标性建筑,也是这个行业闻名世界的创新港湾。多年来,BioBAY在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园中牢牢稳居第一方阵。
今天,以苏州工业园区为核心区,苏州市已经集聚生物医药企业近4000家,培育规上企业557家、上市公司34家,2024年产值近2200亿元。
“苏州生物医药的起步,可以追溯到19年前。2006年3月破土动工的苏州生物纳米科技园,是苏州大力布局生物医药产业的开始。该园后更名为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也就是现在名气响亮的BioBAY。从此,无论形势如何变化,生物医药一直是苏州和苏州工业园区长期看好、重点扶持的产业。”园区有关负责人对记者介绍。
“生物医药作为一个资本密集型产业,创新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苏州从无到有的培育经历了20多年时间,政策土壤与耐心资本的支持尤为关键。”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为了解决企业融资需求,苏州一直积极探索,敢为天下先。2022年12月,BioBAY园区企业亚盛医药宣布与专注创新不动产金融业务的元联基金合作,设立不动产基金(Pre-REITs)。该基金就是在政府引导下量身打造的定制化基金项目,可新增最高4亿元的现金储备。
2024年9月,苏州诞生首支生物医药“耐心基金”——苏州生物医药产业专项母基金,基金目标规模60亿元,存续期15年,聚焦创新药、医药研发、医疗器械、医疗服务、合成生物学等领域,由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苏州创新投资集团等共同持股。
苏州创新投资集团(苏创投)成立于2022年6月,由苏州国发创投、科创投、产投集团、天使母基金、苏州基金和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整合成立,注册资本180亿元,主要业务包括创业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涵盖股权直投基金、政府引导基金、市场化母基金等。
苏州创新投资集团作为苏州市属国有创投机构,以全周期科技股权投资业务为支柱,发挥国有金融资本引领带动作用,织精织密创新资本网络,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2024年,苏创投新增直投项目92个,投资总额20亿元。
国资创投“四两拨千斤”,基于资本精准助推苏州产业。“我们积极围绕市委市政府‘坚持开放创新,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要求,力促产业与资本高度融合,以专业投资能力和母基金的杠杆效应不断支持苏州产业发展。”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激活合力全面建设创新联合体
汇聚新动能,共谋新发展。
2022年以来,苏州率先推进创新联合体建设,先后立项培育市级创新联合体235家。创新联合体以行业龙头企业为核心,汇聚了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上下游企业等多方力量,被誉为产业界的超级英雄联盟,成为苏州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引擎。
苏州科技局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苏州创新联合体已集聚国内领军企业超1000家、各类科研机构超200家、国内外高校超300家。创新联合体已集聚成势,实现“1030”产业链体系全覆盖——比如,盛虹、亨通牵头的多主体全链条的创新联合体机制入选全国全面创新改革试点;思必驰牵头的长三角语言计算创新联合体成功入选首批长三角创新联合体建设试点;亨通华海等5家企业申报项目获2024年度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计划项目立项,数量位居长三角各大城市第一。
创建于1991年的亨通集团是一家大型民营企业集团,总部位于苏州市吴江区,主营业务包括通信光网、智能电网、海洋通信与海洋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已跻身全球光纤通信与海洋通信前三强、全球高压海缆前三强。
在亨通集团,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中,亨通集团不断创新,不断突破,自主研发的光纤预制棒技术已经彻底打破了国际技术垄断,大幅降低了国内光纤网络建设成本。如今,亨通已从技术跟随创新跨越到技术自主创新和系统集成创新,并在量子通信、硅光子芯片和5G等高新技术领域持续发力,逐步奠定了市场领先地位。
目前,由亨通光电(600487)牵头组建的苏州市海洋信息技术创新联合体已经成立,在超低损耗海纤产业化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顺利完成进口替代配资平台买卖股票,并继续向国际一流水平迈进。